前不久,我们外来民工子女辅导站,有一名学员因学习压力大患上心理疾病而辍学。我根据其爱好书法艺术的特点,因人制宜,采用“艺术疗法”进行“一对一”地帮扶、疏导,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目前她已基本康复。重返校园后,她正常参加期末考试,取得优良成绩。家长十分感激,说我是他们家的“救命恩人”。
患者小颉(化名)系外来民工子女,xx中学初一班学生。该生小学时任少先队大队委员,不但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艺,特别喜欢书法艺术。自到外来民工子女辅导站四年多来,她几乎每次都能参加活动,是辅导站的“台柱子”,2023年获评区三好标兵。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月考可能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她“出师不利”,成绩靠后。由于在小学里一直是“常胜将军”,称得上是“小学霸”,这次月考“名落孙山”使好胜心强的她产生了心理阴影。之后,她一改往日的阳光乐观,“自我赌气”地闭门不出,而且变得目光呆滞、沉默寡言,辅导站组织的活动也不愿参加。国庆假期后,借口身体不适死活不愿上学,我和其交谈时,她缄口不言只是哭泣,最后竟冒出一句“李老师,我想离开这个世界”。后经上海心理医生诊断,小颉患上了轻度心理障碍性疾病,尚属早期阶段。
根据小颉妈妈反映,女儿虽不愿上学,但还不忘去书法班上课。得知这一情况后,笔者咨询了心理老师,并和她父母商量,决定采用心理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艺术疗法”,对她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
首先,转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家庭氛围。小颉还有个弟弟,上小学一年级,她爸爸在外打工,妈妈是一位全职家长。作为一个“全优生”的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当然很高,女儿的突然变化,让她心急如焚。父亲千里迢迢从新疆赶回,出于四年来对我的信任,他回来后,夫妇俩第一时间来我家商谈。其间,丈夫垂头丧气,妻子泪流满面,我意识到家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必须首先解决家长的问题。我告诉他们,治疗心理疾病是急不得的,如果你俩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一脸蒙圈,造成家里压抑的气氛,势必加重孩子的心理阴影,在孩子分数和健康两难上你们必须作出正确的抉择。通过促膝谈心,家长欣然决定面对现实,抛弃一切忧虑,让孩子在家休息,并作好休学一年的最坏打算。于是我把艺术疗法方案提了出来,孩子父母爽快接受。我要孩子父母配合做好几件事:定期护送去参加书法培训,每天让孩子伴随轻音乐练习书法一至两小时;早晨陪伴孩子去散步,下午去逛逛公园看电影,适当让她做些家务劳动;晚上一起收看中央台综艺节目。特别提醒他俩,千万别问孩子啥时去上学,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相互埋怨、愁眉苦脸。
其次,在外辅站我为她“量身定制”开展相对应的活动,如举办小颉个人书法展,增强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组织她和同学们参观江海博物馆书法展厅,带她去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欣赏其他学生的书法作品,进一步激发她的兴趣爱好。通过家庭随访,对其书法作品进行点评,和她一起切磋书法艺术,提高她的书法水平。
通过以“艺术疗法”为主、其他疗法为辅,一个月后小颉脸上有了笑容,还不时和家长聊天。两个月后,能主动辅导弟弟做作业,双休日到要好的同学家聊学校里的事,还询问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三个月开始,她提出要去上学,起初是半读半休,但还是参加了期末考试。结果150分的卷子,她语数外学科成绩都超过120分,英语达到127分。寒假参加辅导站趣味运动会获第一名,还积极参加学校和辅导站开展的写春联活动。除夕那天,特地给我送来春联和“福”字,祝我新春快乐,健康长寿。我听在耳里,喜在心上。春季开学后,她基本正常上学,现在是学校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这一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第一,治疗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必须“对症下药”。本案患者在心理疾病起始阶段,通过其本人喜欢的书法,“投其所好”地实行“艺术疗法”,加上其他能放松情绪、消除压力的辅助措施,提升患者的自我认知,以促进心理康复,这种非语言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难以通过语言沟通表达内心困扰的患者。第二,心理疾病是慢性病,彻底治愈要有一个过程。小颉虽已正常上学,但还需要任课老师及家长的密切关注,千方百计减轻其精神压力,以防“旧病复发”。第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早治疗,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我将继续随时了解、掌握孩子的近况,利用辅导站阵地,设置多项活动,采取有效方式,让小颉和孩子们一起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