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龙,现年80岁,从教育岗位退休后积极参与并协助海门港新区浜北村关工委工作。他十八年如一日,始终践行“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五老”精神,尽心尽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被誉为村关工委工作的“贤内助”。
一、他一丝不苟,规范工作台账。自从参加村关工委工作以来,根据分工,钱志龙主要负责文字台账工作。此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件条理性强、归纳总结多,非常考验个人能力的工作,而他从无怨言,辛勤耕耘,努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他对原本的台账资料进行认真整理查看,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逐项整合,确保台账做到登记详细、数据真实、有据可查。为更好地掌握全村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情况,他与关工委其他成员一起,通过上门调研的方式了解他们平时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在原有台账基础上进行差异化记录,这也为村关工委后续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二、他用心用情,巩固教育成效。钱志龙积极向村关工委建言献策,建议用“三访”(家访、信访、电话访)的模式,实现对全村青少年基本情况全覆盖;考虑到浜北村私营企业较多、农民就地集中务工的特点,建议在企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家教素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为打造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他协助村领导,从建设初期就提供各种有效思路;为弘扬社会公德、美德、道德,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配合村党支部,举办“浜北好人”事迹展览,吸引村民及青少年观摩学习。这些因地制宜的工作举措,成为浜北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特色品牌。
三、他自编教材,开展校外活动。在开展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中,钱志龙创新教育模式,他发挥优势,编写了《小牛荡巨变》《锅墩路变迁》《尝三饭、感党恩》等教材,取材于村,贴近生活,教育效果显著,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得到村民的赞誉,也提高了青少年学生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的积极性。为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怀着祖辈们对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依恋,为每个节气撰写了一篇文章,近3.1万字。海门港新区关工委极为重视,决定将其对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诠释编印成册,作为校外教育辅导站自编教材,发至各村关工委,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宣传农耕文化教育。这一举措也得到新区党工委的大力支持。
四、他笔耕不辍,总结推广经验。钱志龙根据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着力加强重点群体青少年帮教工作》和《党建带关建,着力育新人》文章,在区关工委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撰写的校外教育辅导站自编教案,荣获省、市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因为他工作的积极性和带动性,多年来,浜北村关工委先后被评为省、市、区先进集体和优秀校外教育辅导站。这些荣誉都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贤内助”钱志龙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钱志龙常说:“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关工委工作,是我二次上岗。作为关工委的一员,累跟快乐并存着,我乐此不疲。看到关工委工作越来越好,这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