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川区幸福街道,91岁的张圣嗣老人耳聪目明,依然深耕于青少年教育关爱的沃土。近日,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凌建华登门拜访,与这位鲐背之年的“五老”深入探讨他的新作——《教育之光》《花家桥大观》,共话红色基因传承之道。
百万余字著华章
张老原是南通市幸福成人中心校的高级教师。退休30年来,他致力于收集整理本土革命英烈事迹、地方史志、风土人情故事,独立或参与编撰《港闸英烈传》《幸福的记忆》等书籍,发表了600多篇文章,为完善南通红色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他的新作《教育之光》是一部带有幸福印记的“百科全书”,有为新中国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的革命先烈英雄故事,有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建设者拼搏故事,有改革开放时期幸福人民勇立潮头、奋楫前行的时代故事,也有张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感悟等。《花家桥大观》则是融合了革命英烈、乡贤名人、非遗传承、教育办学、乡野轶事的“杂书”。两本新作既是考据翔实的历史传记,又是充满人生哲理的智慧之作。
“我已迈入老年,在世的时间有限,之所以还想为社会做点事,不是为了图名图利,就是想把有价值的东西传给下一代,希望他们能了解过去,走好未来的路。”张老对凌建华说出了内心想法。无数个春夏秋冬,张老用一笔一字,以“五老”的质朴情怀,为青少年成长点亮心灯。
三尺讲台退犹进
告别学校讲台后的张老,始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和传承红色精神的热忱,他著书立说,将自己丰厚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化为文字。他遍访英雄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整理出46名幸福辖区内的革命英烈故事,积集成册,取名《幸福的记忆》。他经常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青年干部、学生群体讲述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事迹。在祖望社区红色记忆馆里,他热情地为参观者讲解历史;在幸福窑洞学堂“党史电台”中,他用富有磁性的声音传递着红色精神的力量;在“小候鸟”爱心寒(暑)托班上,张老以方言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革命英烈故事,让孩子们倍感亲切,倍感力量。张老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将红色基因刻入青少年的成长年轮,把历史碎片串联成他们易懂易记易传的精神图谱。
红色家风润无声
张老的家中陈设温馨、整洁,客厅墙上有两张全家福照片引人注目。一张是张老与大儿子一家的合影,另一张是与儿子、女儿大家庭的全家福。照片中,张老师身着国风服装,端坐正中间,被子孙们簇拥着,孩子们对张老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整个大家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氛围。在《花家桥大观》里,有不少栩栩如生的插图来自张玲瑶之笔。张玲瑶是张圣嗣的孙女,她从小耳濡目染爷爷的风范,她说为爷爷的文章插图是她最荣耀的事情。从青葱教案到银发手稿,变的是岁月容颜,不变的是手中书写的笔与心中炽热的情怀。张老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在家庭里树立了一座无言的丰碑。
全家福的背后,承载的是家族的幸福与荣光,延续的是精神的力量和传递。
如今,这位“银发园丁”仍在奔走,他带着一本本书走进社区,用乡土教具活化历史,以特别党课浸润童心。张老的言传身教,使红色信仰化作了可触可感的基因密码,必定在后人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绽放出代代相传的精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