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党的二十大都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摆在了重要位置。在这次省关工委发起的“进万户”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存在以下四个现实性的问题,即理念一致有待达成共识、各方优势互补需要加强、沟通协调机制亟待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有待健全。我们以为,引导校家社三方在育人过程中达成目标一致、关系协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形成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可持续、可推广的实践模式,就要注重发挥制度、文化及资源保障三大优势,打造政府推动、学校主导、家庭尽责和社会支持“育人全链”,是有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抓手和渠道。
一是发挥三大优势,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首先是发挥制度优势,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局面,构建国家、省、市、县和学校的纵向体系,以及由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构成的横向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的全网络覆盖和全员参与。其次是发挥文化优势,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家庭教育赋能。第三是发挥资源保障优势,依托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开展资源平台和专业队伍建设。
二是政府推动,促进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建立校家社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未成年人成长建立内部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及时发现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给予必要的干预和支持,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首先,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其次,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同步开展协同育人的指导服务机制、责任共担机制、补偿干预机制和综合评估机制的制度构架;第三,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
三是学校主导,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平台。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把家庭教育指导、协同育人工作列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园)长的培训研修体系,列入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学校要围绕学生成长,超越自身局部利益,回应家庭和社会诉求,主动联系沟通家长和社会,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能力,以好校风促进好家风和好民风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明确协同育人工作规范,掌握协同育人知识,并形成相应的协同能力;协同育人不仅要开展组织建设,还要在行动上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是家庭尽责,推动家长育人能力提升。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主要抓手,家长要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提供主动支持和志愿服务;家长还要为子女开发健康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在社会体验中成长;家校共育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即帮助他们理解和扮演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三重角色。
五是社会支持,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校家社协同要通过社会多元主体协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延伸到社区促进民风的改善,最终促进校家社的良性互动,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其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最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