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性工程,也是各级关工委长期以来坚持的重点工作。崇川区关工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主动谋划、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基层“五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特色活动,多措并举推进青少年保护和“预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
一是全力打造法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阵地建设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工程。区关工委精心打造了城东街道崇德少年法学苑、城东派出所关爱工作站、城东青少年法治教育广场和郭里园小学“小白象”法治教育体验馆“四位一体”德法教育综合体,形成有效互动的共建联盟。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明朝等领导来崇川调研时给予高度肯定。秦灶街道在“三所共建”中,根据青少年普法需求,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律明白人”作为宣讲员,通过微讲座、共读普法宣传绘本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和儿童“知法、懂法、学法、守法”。郭里园小学以培养青少年法治幸福感为目标,除了开辟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场馆,还积极探索建立“情景课程+基地资源+实践活动”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模式。
二是充分发挥政法系统协调配合作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要达到预期效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积极争取各成员单位、部门的鼎力支持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绘就青少年法治教育“同心圆”。区委政法委关工委以培养法治信仰为抓手,以培养青少年法治幸福感为目标,充分发挥公检法司职能部门作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建设。崇川公安分局关工委牵头成立“护学联盟”组织,常态化开展护学活动,营造校园安全环境。区检察院联手专业社区团体,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教育,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区法院成立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成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园地。全区300多名“五老”法治宣讲员坚持德法融合,积极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每年举办法治报告会近千场次。
三是坚持有机融合打造法治教育矩阵。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失足或涉罪问题青少年,他们除了法律观念淡薄之外,“三观”偏离、心理障碍以及家庭教育缺少等,是造成他们失去理智、行为失控,最终走上违法犯罪泥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缺乏德育,他们会分不清是非;缺乏心育,他们会自暴自弃;缺乏家教,他们会冷漠无情,等等。区关工委注重把法治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渗透,立体式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与主题教育活动“同频”。强化青少年“大思政”教育,结合时代热点与生活实际,创新形式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区关工委始终坚持“以德树人,以法育人”德法同行理念,围绕“老少共抒爱国情 同心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国之脊梁》“中华魂”专题阅读活动,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自我成长与奉献社会热情。组织青少年参加江苏少年网开展的《科技强国梦,童心创未来》主题征稿活动,共投稿36686件(幅),列全省县(市、区)第四。区关工委还联合城东街道成立崇德童谣诗社,收到各类童谣作品2000多首和10多首校园歌曲。市关工委主任曹能新作序,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致电城东街道,称赞“《红色童谣》写得好,内容新颖、翔实、接地气,是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好教材”。区关工委还将《红色童谣》作为崇德少先队组织的课外读本,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激励孩子们勇敢向前、不断向上。城东街道的“文化塑造未来”铸魂工程、学田和虹桥街道的“德育四联动”等活动,以及新城桥街道“冒大姐工作室”、和平桥派出所“晨露工作室”都充满了活力,使法治教育、红色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孩子心田。
2.与心理健康教育“共振”。区关工委把法治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在各街道举办的崇德爱心托管班上,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法治教育之中。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举办心理专职教师职业规划培训班,全区心理教育同仁齐聚一堂,以“心”途规划为主题,共探专业成长路径,共筑育人匠心。
3.与推进家庭教育“链接”。家庭是少年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帮助他们涵养爱党爱国的朴素感情,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他们的一生至关重要。区关工委把家庭法治教育作为父母的“必选动作”,通过举办“智慧父母研修班”“家长学校”授课等举措,让父母系统学习教育关心孩子真正从“知道”到“做到”。这些做法既能教育引导孩子,又能涵养纯正家风,为青少年营造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