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门区关工委认真贯彻省、市关工委关于“扎实开展‘五有五好’基层关工委建设‘三年巩固深化年’活动”意见精神,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扎扎实实开展基层关工委“五有五好”建设活动,持续推进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
班子建设持续加强。各区镇关工委班子健全,分工明确,工作有力,班子成员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全区区镇一级关工委共有39名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相对比较年轻,其中60岁以上有25名,占64%,70岁以上有14名,占36%。常务副主任一般都是从区镇正科职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担任,有威信、有能力、有爱心、有号召力。许多常务副主任能力比较强,工作要求比较高,注重调动所辖片区村(社区)关工委副主任和“五老”的工作积极性,全力推进关工委工作顺利开展。
“五老”作用有效发挥。每逢节假日,许多“五老”正常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及知识辅导,经常走访困难学生,自费为他们购买学习生活用品、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许多“五老”能自编教材,或自费创办基地。四甲镇金跃村张永春自费建立了英雄故事纪念馆和雷锋精神纪念馆;悦来镇“五老”对境内县级以上红色革命遗址进行追踪回忆,编写红色革命故事,每月一次对学生进行宣讲;海门港新区浜北村“五老”钱志龙撰写了3万多字的“二十四个节气”诠释,编印成册作为特色教材。
活动阵地不断拓展。全区共有249个校外教育阵地,南通市级以上4个,区级11个,区镇级37个,村级197个。所有村(社区)都有活动室 、图书室等活动场所,还有劳动实践基地、电子阅览室、韬奋书吧、阳光心灵驿站和特色工作室等。区镇关工委大部分都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许多村(社区)关工委有“五老”办公桌、文件橱、电脑等办公设施,部分村(社区 )关工委还有独立的办公室、会议室 。
校外活动常态有序。每年主题教育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实践、艺体科技类活动常态化开展,活动频率一般都是每月1—2次。区关工委双月一次下发活动提示,提醒各村(社区)开展季节性活动,每逢寒暑假来临,专门召开“七彩的夏日”“缤纷的冬日”活动动员会,还轮流在各区镇举办主题教育现场推进会,法治教育、《周报》等知识竞赛常态开展。
机制制度更加完善。全区各基层关工委共订有50多种关工工作制度,有学习培训制度、会议制度、督查考核制度、“五老”进出制度、“‘四失’儿童”帮教制度、校外辅导站常态化活动制度等,确保了关工委工作正常开展。各区镇关工委都实施了季度关工工作例会制度,许多村(社区)为确保节假日活动正常开展,建立学生到站签到制度、家长接送制度、轮流值班制度、家访制度、争先创优制度、信息上传制度“六项制度”。海门港新区天西村为35名学生制定“积分打卡制度”,明确参加各种活动的积分标准和兑换奖励条件,专门成立积分管理小组,定期公布积分排名,以激励学生参加校外活动。
“一镇一品”成果显著。为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区关工委专门下发《关于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的通知》。各区镇关工委积极响应,结合各地区域特色、人文特点、“五老”特长,认真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特色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有特别名称、特定内涵、特色载体的关工鲜亮品牌。开发区理想城社区的“凤英奶奶普法工作室”为辖区青少年常年进行法治教育;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解西关工好声音”实现了青少年教育网上全覆盖;余东镇旭宏村的“代理家长”组织动员39名村民组长、21名“五老”担任辖区少年儿童“代理家长”,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在生活上关爱、思想上关心、情感上关怀、心理上疏导;临江新区刘洪村的老支书顾秀兰在自己家里建起了“秀兰微家”,为孩子提供学习活动的场所;三厂街道中兴村“青少年励志长廊”,每年都会接待近千名青少年去开展沉浸式学习教育;常乐镇结合本地张謇资源,创立了“弘謇先锋队”,通过读张謇故事、品张謇精神、写弘謇体会来传承张謇精神,做张謇式少年;四甲镇合兴村的“少年国学坊”,经常组织学生写书法、读经书、品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三星镇地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利用家纺特色创建“品绣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家纺技能。
经费保障得以落实。既要有人办事,更要有钱办事。去年各区镇用于关工委经费达111.1万元,村级关工经费45.3万元,社会捐助7.5万元。用于关工委人员补贴72万元,用于关工委活动62.3万元,用于贫困学生帮扶3.6万元,用于关工委基础设施建设12万元。各村常务副主任除去财政发放的补贴外,一般还享受村民组长待遇,许多村对关工委活动经费实行实报实销。据悉,财政用于区镇关工经费有4个镇超过了10万元,占36%;用于村级关工委经费有5个镇超过5万元,占45%。有这些经费的支持,有力地确保关工委活动正常开展,赋能提升了关工委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