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东市汇龙镇驱车向东10公里,就是惠萍镇。它是为缅怀革命烈士朱惠萍而命名的。
朱惠萍,女,原名朱桂新,曾用名朱渭萍,1919年10月15日出生于崇明一个农民家庭。朱惠萍童年起就学纺纱,参加农业劳动,养成了吃苦耐劳、忠厚朴实的品德。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崇明岛也遭受到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她家仅有的几间房屋被烧成一堆废墟,激起了朱惠萍无比的民族恨。1939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经常在朱惠萍家乡一带活动,使朱惠萍受到了初步的革命教育。这时,她的丈夫郁谦已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以办学校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朱惠萍积极协助丈夫工作,他们家成了进步青年经常聚集的地方。
1945年3月,朱惠萍在党组织的鼓励下,妥善安排好两个孩子,离开崇明来到启东,先后在启东区妇抗会和惩奸工作队、土改工作队等处工作,在大兴、长兴一带动员群众参加妇抗会、农抗会。由于没有文化,朱惠萍感到对做好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就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文化,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人请教,不管住宿在哪里,每晚都要学习到深夜。不到两年,她就能够读书、看报,还向地委机关报《江海报》投稿。1946年3月,朱惠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经常起早摸黑,走东家串西家,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斗地主、分田地。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启东全面“清剿”“围剿”,强制编保甲,捕杀我地方干部和进步群众,组织上决定女同志撤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但朱惠萍说,我是党员,能够坚持,这里的群众需要我们,有我们在,才能稳定群众情绪。于是,她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发动妇女为公家织布,做军鞋;组织担架队送粮、送饭、救护伤员。部队一来,她就东奔西走,为部队借被子,准备粮食、蔬菜,帮助干部、战士洗衣服,缝补衣服,当地干部、群众都亲切地叫她“崇明丫头”。
1947年4月23日,朱惠萍和妇女干部周凤清去东圩乡(现东海镇东余、东清河一带)妇女主任郁玉兰处商量工作。不料,还乡团包围了东圩乡,朱惠萍来不及撤退,被敌人认出而被捕。敌人从朱惠萍随身带的篮子中搜出了周凤清的介绍信,厉声问:“快说,谁是周凤清?”朱惠萍镇定地回答:“到县里领粮去了。”就这样骗过了敌人,保护了同志。敌人用绳子紧紧地把朱惠萍捆了起来,推的推,拉的拉,一边走,一边用枪柄打她。朱惠萍咬紧牙关,一声不哼。朱惠萍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国民党区长等人多次亲自审讯,用各种方式来诱降,都遭到朱惠萍的痛斥。最后,敌人用死来威胁她,朱惠萍坦然地回答:“共产党员像竹园里的竹笋,挑掉一支,还有一支,挑不尽、挖不完的!”她还愤怒地斥责前来劝降的叛徒:“贪生怕死,出卖同志,人民总有一天会跟你算账的!”
朱惠萍被捕后,党组织竭尽全力、千方百计营救她。就在她被捕后的第四天,党组织写信给在惠安镇据点做地下工作的施品芳,让她里应外合,救出朱惠萍。不料,这封信落到敌人手中,施品芳也被押受讯。敌人对我党组织营救朱惠萍非常害怕,就在4月28日的后半夜,把朱惠萍、施品芳和另一个民兵一起活埋在惠安镇南市梢区公所的西边。就义时,朱惠萍高呼:“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时年28岁。
1949年2月,中共惠安区委为永远纪念革命烈士朱惠萍,将惠东乡改名为惠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