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省、市关工委开展“进万家”专项调研活动,突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聚焦了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家长关注、学校关心、社会关切的实际问题。今年暑期,根据镇关工委的安排,我们调研团队走访了长江镇中小学12户学生家庭,针对学业困扰、家校沟通、亲子教育、人际交往以及生命教育等相关突出问题,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其间,让我们感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应该引起校家社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调研期间,我们来到一名留守儿童家中。经过交流,了解到孩子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距离问题,父母不能够及时关注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变化,遇到问题,往往通过视频说教,或是经济“管制”。而祖辈更多的是关心孩子吃饱穿暖,爷爷奶奶无奈地说,孩子小的时候还相对能够管得住,说了也听;等到大了一点,就不那么听话了。说他几句就躲进房间,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暑期天气炎热,孩子也不爱出门,基本就是宅在家里。爸爸妈妈在外地,也没有办法实施监管,自己感到有心无力,希望社区多开展暑期托管服务。
这是留守儿童及家庭普遍存在的期待。他们平时缺少父母爱抚、缺失家庭温馨,加上祖辈缺少隔代教育知识,留守儿童心理就会出现障碍,长此以往,这些花朵可能就会“凋零”,成为“问题少年”,造成“花季悲剧”。对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尽早帮扶,及时干预,热心引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我们以为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尤其在政策层面,在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第一,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办好社区(村)校外教育辅导站,鼓励在职教师进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的平台,改善留守儿童校外学习生活的环境。第三,动员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加大管束的力度,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风尚。第四,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协同教育的档案,有的放矢去实行干预,对特殊学生明确协同教育监护人,把留守儿童的违纪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派出所、法律服务所等部门坚持送法宣讲到社区、到学校,提高留守儿童的法治观念。
在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留守儿童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帮助留守家庭进行亲子沟通、隔代教育。同时,扩大志愿者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这不仅有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整个社会营造更加和谐、关爱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