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五有五好”基层关工委建设活动中,海门区四甲镇关工委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对照新的“五有五好”建设标准,采取“五个结合”措施,积极开展好新一轮镇、村(社区)基层关工委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与开辟红色教育基地相结合。四甲镇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建设“五有五好”关工委的基地。范南村(草蓬镇)是红十四军一大队成立地,丕岩村是抗战时期地下秘工部的成立地,新街村是12位英烈牺牲地,头桥村是头桥烈士墓所在地……以上红色基地的建立,为开展“五有五好”关工委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鲜活的红色乡土教材。
二是与创建“一站一品”相结合。各村(居)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建设“五有五好”中不断探索创新,提出创“一站一品”目标,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先创优良好局面:合兴村开办“少年国学馆”,引导青少年学国学经典;金跃村利用红色资源,创建“老兵驿站”,培育一代新人;范南村邀请本村勇攀高峰、登顶珠峰南通第一人俞森华讲述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壮举,开展向俞森华学习活动;四甲村开展“军站共建活动,举办“假日军校”,学当小军人;二桥社区设立了“顾奶奶信箱”,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基层关工委充满蓬勃的活力。
三是与培训“五老”相结合。“五老”中有文化、有理论、懂法律的大有人在,且与孩子有亲情。可他们的普通话讲得不行,通东、沙里的孩子听不懂他们的话,影响了听课效果。为此,镇关工委邀请镇文明实践站的同志和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五老”说好普通话,从发音、咬字等方面进行校正。同时培训“五老”脱稿宣讲,做到情声并茂,达到最佳效果。
四是与积累资料台账相结合。建设“五有五好”村(居)关工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随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开展“五有五好”关工委建设的计划、每次活动的记录、“五老”讲课的教案、学生的作品、活动的音响视频、“五老”培训资料、“一村一品”的成就等资料,都要及时保存,分类建档,便于上级关工委前来验收指导。
五是与参观学习、宣传报道相结合。四甲镇有三个片区22村(居)校外教育辅导站,哪个片或哪个村(居)在建设活动中有特色、有经验、有亮点,就组织当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关工干事、“五老”代表前去学习取经,推动面上建设活动的开展。同时及时组织宣传报道,把建设活动的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形成通讯报道,向《海门关工简讯》《南通关工》《薪火》《周报》《中国火炬》关工报刊,及《海门日报》《南通日报》等主流媒体投送,以扩大影响,赋能“五有五好”高质量建设。